發(fā)布日期:2025-05-29
這里,“善”是一個佛教名詞,指思想、言語、行為符合佛教義理,正如《大乘義章》卷7里面所說的“順名為善。”做符合佛教義理的事情,就叫做“行善”,也是“凈土宗”所提倡的 功德。
“布施”,本是漢地原有的詞匯之一,指把財物施舍給人。這個詞最晚產(chǎn)生于春秋時代,《莊子·外物》中,已經(jīng)有了“布施”一詞:“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佛教傳入漢地以后,“布施”成為梵文Dana的意譯,略作“施”,音譯為“檀那”,略作“檀”。《大乘義章》卷12里面解釋:“以己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為‘布’;懾己惠人,目之為‘施’。”《大智度論》里面規(guī)定,“布施”有三類:把財物施舍給人,叫做“財布施”;說法度人,叫做“法布施”;救人厄難,叫做“無畏布施”。其中,“財布施”又有三個層次:以飲食施于人,叫做“下施”:以珍寶施于人,叫做“中施”;以自身性命施于人、 叫做“上施”。
“布施”,是為他人造福而積累功德以求獲得解脫的一種修行方法。小乘佛教行“布施”,是為了破除貪吝,以免除來生的貧困。正如《釋譯名義集》里面所說的:“此人行施,越貧窮海。”大乘佛教行“布施”,是為了超度眾生,正如《六度集經(jīng)》第1章里面所說的:“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賢成度,護濟眾生。”
作為一條成語,“樂善好施”的意思是:樂意做善事,喜歡拿財物接濟別人。
(來源:廣東嶺南禪宗文化研究中心)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