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25-06-10
這里所說的“雁塔”,指西安市的大雁塔。
今陜西省西安市郊的慈恩寺,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即后來的唐高宗)在隋代無漏寺的故址上面為自己的生母文德皇后修建的,所以用“慈恩”命名。從印度取經回來的玄奘,曾在慈恩寺住了8年之久,專門從事譯經事業(yè);玄奘的弟子窺基,也在這里弘揚“法相唯識”的學說,正式創(chuàng)立了一個很有影響的佛教宗派。這正是“唯識宗”又稱作“慈恩宗”的原因。慈恩寺內有一座古今聞名的“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在玄奘建議之下建造的,用來收藏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
西安市南門外的薦福寺,是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宗室貴族為已經去世100天的唐高宗建造的,原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為“薦福寺”。薦福寺內也有一座“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公元707-710年)。
慈恩寺里面的“雁塔”,最初為5層,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增建至10層,后經兵火僅存留7層,五代時期后唐長興年間(公元930-933年)又增建至10層,現高64米,是典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時代風格。薦福寺里面的“雁塔”為15層,塔頂已毀,現高43米,上面有明代的題字,記寫道: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長安地震,塔“自頂中至足中裂尺許”;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再度地震,一夜之間裂縫又被震合。為區(qū)別這兩座“雁塔”,人們把慈恩寺里面 的塔叫做“大雁塔”,把薦福寺里面的塔叫做“小雁塔”。
“雁塔題名”,指在大雁塔上題寫自己的名字。唐制:新科進士要到著名的苑林曲江池宴飲,然后還要登大雁塔觀賞。有一個叫韋肇的人,進士及第后游賞大雁塔的時候,意興所至,在塔壁上題寫了自己的名字,開“雁塔題名”之先河。從這以后,新科進士們都仿效韋肇的做法,成為風氣?,F在,塔壁上還有杜甫、高適、岑參等人的題名。
作為一條成語,“雁塔題名”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現在也與“金榜題名”同義,用來形容考上了學校。
(來源:廣東嶺南禪宗文化研究中心)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