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25-06-09
“沙門”,是古印度出家修行者的通稱,意譯為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佛教的出家人通常稱為“釋子沙門”,以區(qū)別其他出家修行者。沙門可分為四種:勝道沙門、示道沙門、命道沙門和污道沙門。勝道沙門,像佛、菩薩,聲聞、緣覺,都屬于勝道沙門;示道沙門,指說法的善知識,比如佛教中的大善知識們,屬于示道沙門;命道沙門,是指以戒定慧長養(yǎng)法身慧命,但是還沒有證得圣果的出家人;污道沙門,指身雖出家,但不持凈戒,甚至不聽佛的教導,違背佛制的出家人。
何為“出家沙門”?《四十二章經(jīng)》云:“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生死輪回之苦從何而來?《八大人覺經(jīng)》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正是因為我們對欲望過于執(zhí)著,才會有生死疲勞之苦。《三時系念》里面也講到了“諸苦皆由貪欲起”,世間人把對追求欲望的滿足當作生活的動力。佛教把欲望分為五種:財、色、名、食、睡。世間人所追求的貪財、好色、貪名、貪食、貪睡這五種欲望,在佛法中卻被認為是痛苦的根源,稱之為“地獄五條根”。如果你貪財,財就會讓你痛苦;如果你好色,色就會讓你痛苦,乃至于貪名、貪食、貪睡亦復如是。“出家”就是要做到少欲無為,才能讓身心自在。真正的出家人,不貪財,不好色,不貪名,不貪食,不貪睡,所以“出家”就是指出離財、色、名、食、睡的家,即出離痛苦之家。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提及“出家”有四種形態(tài)。
其一為“在家在家”,此乃世間未學佛法之人。他們身處于世俗家庭與社會之中,表相是普普通通在家人,內(nèi)心卻被種種欲望填滿。為了追逐名利,他們?nèi)找贡疾ǎ瑒谛膭诹Γ趬m世的喧囂與紛擾中迷失自我,恰似司馬遷筆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真實寫照,身與心皆未脫離塵世的樊籠。
其二是“出家在家”,這類人雖在形式上剃度出家,身著僧服,看似已遠離塵世,但內(nèi)心深處卻依舊對世間的種種欲望念念不忘。他們雖有著出家人的外在標識,然而內(nèi)心想法與世俗之人并無差異,被貪嗔癡等煩惱緊緊束縛,佛門中稱其為“光頭俗漢”,徒有其表,未得其實。
其三為“在家出家”,這類人身體雖示現(xiàn)在家之相,生活于世俗家庭,但內(nèi)心卻已超脫對世間欲望的執(zhí)著。他們能隨遇而安,不被財、色、名、食、睡等欲望所左右,安住在修行與度化眾生的境界里。像維摩詰居士便是如此,他以在家人的身份,卻有著深厚的佛法修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智慧和慈悲之心弘揚佛法,濟世度人,身雖在家,心已出家。
其四乃“出家出家”,這是最為殊勝的出家境界。真正的出家人當達到此等狀態(tài),不僅在形式上遠離世俗家庭與社會,剃度出家,更在內(nèi)心深處徹底斷除對世間欲望的貪戀與執(zhí)著。他們身心皆投入到修行和解脫的道路上,以追求無上智慧和涅槃寂靜為畢生目標,真正實現(xiàn)了身心的解脫與自在。
蓮池大師所言四種出家中,以“出家出家”最為殊勝。其既以剃度離俗之相示人,更于內(nèi)心斬斷財色名食睡諸欲,身心皆超塵世,矢志追求無上智慧與涅槃寂靜,堪稱修行至境。
(來源:上海寧國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