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6-03
十方來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佛教要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佛弟子的發心供養,那佛教中的供養到底怎么做?就是出物、出錢、出力嗎?
既然是供養三寶,那么就分別從,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這三個方面說起。
一、供養佛 十物供養
常用的有“十物供養”:香、花、燈、涂、果、茶、食、寶、珠、衣。
最常見的是供香,香為佛使,也是修道的助緣。需要注意的是,燃香的本質并不是要把香燒給佛菩薩,佛菩薩不會貪圖世人多燒了幾支香,而是要我們懂得、記得香的精神。所以,如果要上香,一定要上優質的天然香,一支即可,切忌大把焚燒劣質化學香,不但有貪圖功德的問題,更因污染空氣損害自身。
所以,現在很多佛弟子更多地以鮮花來做供養。處世如花,見者歡喜,身常香潔。供燈也是佛門傳統的供養方式,佛法有如一盞智慧明燈,照破愚癡無明,傳法也被稱為傳燈。而我們也愿去暗投明,勤修佛法,讓自己也能成為照亮他人的一盞燈。
用水果、茶水、食物、寶珠、衣飾等物品來供養佛菩薩,目的是使佛弟子從內心生出一種自覺,得到了什么上好的物品,第一時間想起供養諸佛菩薩,這比嘴上說著虔誠恭敬真實百倍。
需要注意的是,在家里供佛時用的水果、食物、茶水也要定時更換、保持新鮮。如果對“十物供養”要設一個標準,那就是懷著侍奉自己最重要、最感恩的師長恩人那樣的恭敬心來做。
二、供養法 七種法供養
供養不單單指財物,“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對諸佛菩薩最好的供養,其實是對佛法的尊重和奉行。《普賢行愿品》中就列舉了七種法供養:
一、如說修行供養
依照佛陀宣說的種種法門修行,也就是佛經和經文“流通分”里經常出現的兩個詞兒——依教奉行、信受奉行。
二、利益眾生供養
凡是對眾生有利的事,我們都應積極實踐。見到他人有難,主動給予幫助,這也是供養諸佛的修行。利益眾生,就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
三、攝受眾生供養
許多人對佛法有誤解,若直接對他們介紹佛法,很可能被排斥。佛法中有四攝法門,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當對方從內心接受我們,再向他們宣說佛法,就能減少很多障礙。
四、代眾生苦供養
以同體大悲的精神,將眾生和自己視為一體。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沒有主動替人分憂解難。
五、勤修善根供養
即通常所說的“眾善奉行”。善行的內容很多,如皈依、供養、懺悔、護生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凡是對眾生有利的事,都是我們應該修習的善行。
六、不舍菩薩業供養
不舍,即不放棄。身為佛弟子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菩薩行,主要以“六度四攝”為主,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方便善巧地給予幫助。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
菩提心,是自覺覺他之心,也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由大悲心而來。在完成自身覺悟的同時,積極幫助他人獲得覺悟。發起菩提心之后,我們的所作所為,乃至起心動念,不能剎那離開這一發心。
三、供養僧 四事供養
供養三寶中,供養出家人是最直觀、最具體的。在佛陀住世的時代就有“四事供養”,即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藥品)。現在很多都是直接供養金錢,這其實也屬于四事供養的范疇。供養出家人,使他們安心修行,也是在家居士培植福報的殊勝機會。
供養出家人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有在寺院里的五觀堂設齋供僧的,有為寺院送油、送米、送蔬菜的等等。
供養三寶功德殊勝,在供養出家人時,切記不可有分別心,即使一個初學的小沙彌也不可輕視。以無我、無所求的發心去供養,這樣的功德無比殊勝。
(來源:彼岸寺)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