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25-05-19
◎佚名
在《金剛經(jīng)》《阿含經(jīng)》《佛說阿彌陀經(jīng)》等多部經(jīng)典中,都有記載當年佛陀在舍衛(wèi)國祇園精舍弘法講經(jīng)的盛況。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中國佛教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佛教道場——寺院。
佛世時,古印度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國和拘薩羅國一帶,是佛陀從事傳法布教活動的重要地方。
摩揭陀國的“竹林精舍”和拘薩羅國的“祗園精舍”,都是佛陀經(jīng)常居住與講說佛法的地方,也是最早的佛教僧園。
“竹林精舍”的全稱是“迦蘭陀竹林精舍”,在摩揭陀國的都城王舍城外。
起初,迦蘭陀聽到佛陀講法,極為嘆服,皈依了佛教,就把這片竹林獻給了佛。
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又在竹林里面建造了屋舍,供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居住,這就是“竹林精舍”。
“祗園精舍”的全稱是“袛樹給孤獨園精舍”,在拘薩羅國的都城舍衛(wèi)城南郊。
這里原來是一處園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靜。
須達長者因發(fā)愿要迎請佛陀帶領弟子們來舍衛(wèi)國說法,想要在國中啟建精舍,以供比丘們住宿,覺得此處園林是理想的地點。
然而這處園林屬祇陀太子所有,須達長者即與太子商議,請他讓渡。
太子心中不愿,于是為難他說:“只要你用黃金鋪滿園子,園子就屬于你的。”
須達長者絲毫不以為難,全心誠意照辦,終于使祇陀太子感動而獻出樹林,由長者捐資興建精舍。
由于須達長者生平樂善好施,常常賑濟貧困孤獨,國中的人都尊稱他為“給孤獨”,這座林園也就因此定名為“祇樹給孤獨園”,這就是“祗園精舍”。
有了“竹林精舍”和“祗園精舍”以后,一部分僧人開始遷入屋舍,佛教僧園才有了“伽藍”,意思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梵漢并舉可以譯作“僧園”或“僧院”。
佛入滅后,佛弟子為紀念和供奉佛陀,開始建藏有佛舍利的佛塔。因此印度佛教的寺院,以佛塔為中心,圍繞佛塔建造佛殿和僧房。
佛教傳入漢地后,早期佛寺是仿照印度佛教的樣式建造的,后又結合漢地沿中軸線布置主要建筑的傳統(tǒng),形成有中心軸的對稱布局形式,佛塔與佛殿并重,在佛塔后面建造佛殿。
作為佛教弘揚佛法、安僧護教的場所,隨著佛教的興盛、寺院的增多,漸漸形成了以佛殿為主的形式的寺院。
至于為何我們普遍稱佛教道場為“寺院”,是因“寺”原為我國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如鴻臚寺、太常寺等;
所謂“院”者,原亦指官舍,后因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譯經(jīng)院,于是成為佛教建筑物稱“院”的濫觴。
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經(jīng)卷,供僧眾修行弘法的地方,更是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來源:永福禪寺)
分享到: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