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7-01
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教菩薩道的修學以六度為核心,其中第四度便是“忍辱”。佛教對于忍辱的倡導恰與多數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理念相應而影響深遠,“謙和忍讓”也漸漸成為了人們對于佛弟子的一種固有印象。但大家對于佛教“忍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依文解意”上,簡而言之也就是對于“侮辱”的“忍耐”,這種單純的“忍氣吞聲”又難免會產生一種逆來順受的“窩囊”甚至“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的感覺。那么佛教所倡導的“忍辱”真的就單純是無條件地退讓嗎?忍辱度的梵文原名是羼提波羅蜜多,譯成中文就是忍辱到彼岸。忍是指對于與我有讎怨的眾生不生憤怒,不懷報復。而在所有難忍的境界之中,又以侮辱為最,故名忍辱。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名為“忍辱”,但所“忍”的對象卻不僅局限于“辱”。據《瑜伽師地論》上說,不管是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尤其是發菩提心的菩薩,皆應該有三品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又名諦察法忍。
耐他怨害忍
“他”是指我以外的他人,也就包括了其他一切眾生。他人因于我有“怨”,曾經用不正當的方法,希望迫“害”我的生命,毀損我的名譽,或破壞我的事業,對于這種種的做法,我應當“忍”耐,故名耐他怨害忍。司馬遷曾在《伍子胥列傳》中說:“怨毒之于人,甚矣哉!”佛教也常將怨恨之心比喻為毒蛇,碰到了則必死無疑。修學菩薩道的佛弟子不幸而遇到怨家,如果只是一味地忍,那正如拿紙包火,不能持久的,必須要用觀想的方法——對于長時間、陸陸續續從他人怨毒心中給予我的迫害,要用猛利而不間斷的心來觀想這些迫害都是由于我先世自造種種不凈的業因,所以今生受種種苦果。假如我仍用怨毒之心,設種種方便而圖報復,則冤怨相報,永無了期,徒然增加彼此間現在和未來種種大苦,何苦來哉?菩薩有了這個基本觀念,則焦灼身心的憤怒之火自然會熄滅。如果要持之以恒地“耐他怨害”,則有五種觀想的方法可供運用:第一、宿生親善想: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皆曾和我發生六親或師友的關系。第二、隨順唯法想:一切有情和我自身以及對于我的侮辱行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無一實法,作如是想后,則憤恨之念全消。第三、無常想:對于一切眾生和我自身作無常想。第四、苦想:一切眾生悉為生、老、病、死諸大苦惱之所迫害,我何忍因怨恨的報復,再增加其苦惱?第五、攝受想:我既發菩提心要拯救一切眾生,理應常存攝受一切眾生觀念,哪能因怨恨的報復而使之遠離?這些觀想不同于一般的自我催眠或“?阿Q精神”,而是根源于佛教緣起性空的哲學基礎,對于還沒有證得我法二空的凡夫來說,雖未能親見如此,但只要能做如此觀想,也必定不會有“忍一時越想越氣”的感受了。更何況,這還僅僅是佛教“忍辱”觀念的第一層工夫。
安受眾苦忍
凡是迫害我們的生命、逼惱我們的身心,諸如饑餓、寒冷、炎熱、風霜雨雪以及三苦、八苦等等,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有碰著的機會。對于這些無情的逼迫,皆能安心忍受,故名安受眾苦忍。
三法思勝解忍(又名諦察法忍)
這里提到的“法”,籠統地說就是指佛法。菩薩對于佛法的內含,由聞而“思”,由于思考可以獲得很深的了“解”。“勝”字讀shēng,是“盡”的意思,也就是能盡其底源之義。“諦察”是作甚深的觀察,其意義與“法思勝解”是相同的。對于甚深的佛法(包括三寶功德處、真實義處、諸佛及菩薩大神力處、因處、果處、應得義處、自于彼義得方便處、一切所知應行處等)有得于心,乃至諦觀諸法實相,而能忍可安住于無生之理,所以叫諦察法忍。想要理解安受眾苦忍和法思勝解忍的概念需要一定的佛法基礎,尤其是對于諸法“緣生無性”的體認,因此只能簡略解釋名義,若要深入了解,則應進一步學習大乘佛法的妙理。在這三種忍里,第一種耐他怨害忍和第二種安受眾苦忍中的“忍”字還可以理解為“忍耐”,法思勝解忍中的“忍”則不能混同于世間所理解的“忍”字了,乃是“忍可”“安忍”之義,所謂“無生法忍”,也就是無生之法忍可于心的意思。而想究竟證得無生法忍,則非至成佛不可。因此,忍辱之所以能成為六度之一,絕不是一般人所誤解的忍氣吞聲那么簡單,而是從初發心修學菩薩道,直至最終成佛都貫穿始終的,足見其內涵之豐富。
(來源:騰訊佛學)
熱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