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12-06
早年參話頭不一定都有禪堂。大家稱禪堂內兩邊的布置為“炕”,其實是廣單,過去的禪林清規中,稱為“長連床”。一人一尺二寸,晚上在上面睡;比床低五六寸的地方有排凳子,稱作“子單”,白天在上面坐。所有子單圍成一圈,用于打坐。地面中間有一座佛龕,周圍空地用于行香。用“念佛是誰”的死話頭來參,并提倡在禪堂來參。
為什么后人將在禪堂參話頭稱為“克期取證”?是玉琳國師的因緣。玉琳國師是清代開悟的禪師,《玉琳國師傳》寫的就是這位玉琳國師。他相貌非凡,被稱為一代美男子,加之文采超拔,又和朝廷要員有過往,因此很受人關注。他得法后,對禪宗的貢獻很大。
玉琳國師認為,凡正規的佛教宗派所倡導的修行法門,一定是大眾可行的,不會倡導險峻超拔、只適合某些人的法門。現在有人說:“參話頭的功夫只是極少數根基高的人用的,大多數人應該念佛。”這些說法祖師不承認。因為禪門祖庭開篇就是為普通大眾打開的甘露之門,哪有不適應的根基?它應該適應遍天下所有眾生。玉琳國師的思想在禪宗發展史上影響巨大。他成為國師后,曾對佛門整頓起到巨大作用。
雍正對禪宗當時的破敗不堪非常憂慮,遍天下打探玉琳國師的傳人,認為只有從國師正脈的傳人中才能找到高手和新秀。雍正用心尋找,歷經多年,終于找到一位玉琳國師的法孫。這位出家人很平凡,在寺院里是打雜的,平日放放牛、掃掃地。在大家看來,這人是最不可能被皇帝看上的。他不僅相貌丑陋,還長了一頭膿包,南方人稱為“瘌痢頭”。但由于他自稱是玉琳國師的法孫,雍正很重視,將他請到京城,單獨為他建立禪堂。
雍正將癩頭和尚往禪堂一關,說:“你必須在這里開悟,給你七天時間。”讓太監把尚方寶劍掛到禪堂門口的簾外,將劍鞘拿掉,劍鋒露著。每到吃飯時間,太監就“噔噔”一敲寶劍鋒口:“開悟了沒有?又少了一天啦!”通過這種方式刺激他。
眼看七天就要過去,癩頭和尚心急如焚:“要活不成了,自己的腦袋太容易被皇帝砍掉了。”雖然自己沒什么大理想,但是想活命,怎么辦?使勁兒參。以前也知道參“念佛是誰”,但哪會像這么急切?他豁出命地要么坐,要么圍著佛龕跑香行香。過去出家人生活很簡陋,穿的是草鞋,幾天時間,草鞋便磨穿了,換新的。每當劍鋒“噔噔”一敲,便異常緊張。
第七天終于到了,有次他坐起來,迷迷糊糊地沒系緊草鞋帶,拖得很長,跑到拐彎處腳踩到帶子上,一頭絆倒在地,大徹大悟了。
這完全是被逼出來的。還沒到時間,門自己開了。癩頭和尚出來了,解掉寶劍,太監還不知怎么回事:“皇帝的尚方寶劍你也敢拿?”癩頭和尚說:“皇帝?!皇帝要我的瘌痢頭,今天我要皇帝的頭!”后來與皇帝見面,雍正也認為他確實開悟了。
規定時間逼人開悟,稱作“克期取證”。現在凡打禪七的地方,都是以七天為期限,一般到第七天便要考功。方丈和尚會拿著香板,維那師父一敲木魚,所有人都站立,功夫還照樣用,不敢放松。方丈和尚邊講開示邊轉,看到比較相應的,一香板打下去,同時大喝一聲:“道一句!”有的方丈和尚很急切,不只打一香板,而是連著打,邊打邊說:“道、道、道!”
熱點資訊